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李乐
(图片来源:蚌埠医学院官网 决赛现场教学展示视频截图)本文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7期,侵删2019年教育部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其中特等奖51人,前期推送了14位特等奖教师的教案(见文末链接),本期推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特等奖获得者李乐老师的教案,供思政课同仁教学时参考↓↓↓
(图片来源:蚌埠医学院官网 推荐教育部网络评审视频截图)
一、教学说明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刻理解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与本质。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素质目标: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成长成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从历史的导向作用及现实的需要两方面入手,深刻阐释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
重点二:在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与本质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一:中国近现代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逻辑导向作用。
难点二:中国近现代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
3.教学方法
具体教法:调查研究法(课前调研,了解学生);案例解析法;类比讨论法;对比分析法;图片、视频辅助法。
具体学法:联系个人思想实际讨论分析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4.学时安排
1学时
5.参考资料及教学资源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二、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历来是高度重视历史的民族,这是我们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中国人重史,是因为通过写史、论史、读史,通过总结了大量兴亡规律和众多得失经验之后,发现不同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道理。正如同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句所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看史,说到底,不是在看别人的旧时旧景,而是在看自己的今夕明夕;学史,也不是在学“前事不忘”的老掉牙故事,而是在学“后事之师”的规律性智慧。历史,不是陈腐的昨日之舟,而是当明日浪头来袭时,我们能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驾驭好自己那一艘驶向未来的命运之船。
这就是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提及“不知来,视诸往”的道理:我们不知道未来该怎样前进,那就看过去是怎样走来;一路走来的历史经验,可以指导将来的未知征程。
习近平曾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本学期就让我们一起向这位最好的老师问学、问道吧!
要问道,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展开思索:也就是本专题的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问道?就是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二是问什么道?就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内容;三是怎么问道?就是学习本门课程的方法。本节课首先我们来展开第一个问题的思索与讨论——为什么要向中国近现代史问道?
*讲授新课
为什么要向中国近现代史问道?
从近现代历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导向作用来看,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具有:知识导向、逻辑导向、现实导向、价值导向与情感导向。
1.知识导向
中国近现代史——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通过对这一历史脉络的梳理,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了解我们从何而来,曾经的苦难以及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对自己国家国史国情的了解,是每一个国人必备的知识储备,它是能力与素质的基础。举个例子,我们谈爱国,你连国家都不了解,你怎么去爱?所以,离开了解这个基础来谈爱国,不是言不由衷,就是苍白乏力的。
案例解析:
PPT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知识框架图。
(过渡)然而问题来了,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现在可以通过网络随手可得,“百度”里应有尽有,而且随手查获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教材的容量;那么,为什么在大学阶段还要认真学习历史呢?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具有“知识导向”,它还具有“逻辑导向”的作用。
2.逻辑导向
历史隐藏着深刻的逻辑、规律,每个国家、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发展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之所以认真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在历史的长河中把握历史脉搏。
清代龚自珍在《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只有了解历史,才能了解世间大道。
案例解析: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的路径差异。西方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是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统治这个国家,也为了欺骗老百姓,实行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内部形成不同的政党,轮流执政。而中国呢?我们的资产阶级由于先天的历史局限性,不能承担起领导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这个任务落在了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身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经过28年武装斗争,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言之,西方国家是资产阶级先建立国家,然后成立政党来执政;而中国,是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然后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历史演进的逻辑不同。因此,国史、国情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国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能照搬西方!
(过渡)逻辑导向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中的规律,这个规律贯穿于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历史的现实导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3.现实导向
首先,我们看历史与现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毛泽东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习近平认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于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我们要通过研究历史事实来理解形成过去历史的思想,并以此思想来了解现在和未来。
案例解析:
案例一: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9年的岁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能说出几个吗?(与学生互动)
案例二: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例。唐诗、宋词、元曲的年代已经远去,但贯穿在这些文化形态中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传了下来——文化传统,一直影响到今天、现在与未来,如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仁爱”、“民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
其次,历史的现实导向还体现在历史对现实有很强的警醒作用。
案例解析:
我们知道,当年日本侵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源短缺的国情。当前,日本同我国在南海、钓鱼岛的争端以及与俄罗斯的北方四岛的争端,其背后真正的原因还是它资源短缺的现实。
(过渡)把过去、现实、未来打通的留存下来的历史的精神、历史背后的思想,隐藏着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持续不间断的价值追求,下面我们来看历史的价值导向。
4.价值导向
很多人觉得对历史的认知是纯知识层面的,从个人层面来看,历史通过回顾前人走过的路,反思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辩证分析在你我的头脑里建立一个坐标系,一个导航仪,让你我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把自己的人生路径和国家的发展路径融合在一起。同时,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历史,学习历史,有利于洞察人性,把握世事,能够增强对自身命运的掌控能力。从国家、社会层面来看,是历史谱写出了一个社会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引领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不断前进。
案例解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互动,提问学生是否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24个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来特别是近代170多年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孕育而形成的,比如爱国、民主、和谐。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核心价值。
(过渡)结合PPT,从林则徐到邓小平的人物动图,向学生展现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不同内涵,让学生思考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爱国,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自然过渡到“情感导向”。
5.情感导向
中国人不仅重史,其实中国人也倾向于把历史看成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中国人对历史的看法并不像西方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某种和人毫无关系的自然规律,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倾向更注重的是人所共同参与的生活,以及人所共同造就的历史。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的悲情和壮举,已经融入历史的生命长河中,一代又一代,而这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是永远不会枯竭和断流的。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一批又一批优秀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繁荣与富强,呕心沥血、抛头颅、洒热血,孜孜不倦地在探索着、在追求着、在奋斗着,历史长河映衬出他们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感情,历史的天空闪耀着他们璀璨的光芒。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记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流露出的浓浓的家国情怀;我们也依然忘不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那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的革命情怀。
三、板书设计
问道中国近现代史
一、为什么要向中国近现代史问道?
二、中国近现代史对当代大学生的导向作用
1.知识导向
2.逻辑导向
3.现实导向
4.价值导向
5.情感导向
1.结合个人成长,谈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有什么意义?
2.你对“只有当一个国家真正强大了,别人才会真正重视它的历史”这句话怎么看?
3.能力拓展题:本节课提到日本国内资源短缺的现实,对比日本“岛国的忧患”,根据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思考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零和博弈”“合作共赢”两种思维的差异。
五、阅读书目推荐
1.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相关链接:
特等奖教案①张会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特等奖教案②李梁: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特等奖教案③闫方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特等奖教案④刘艳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特等奖教案⑤王雪超:为什么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特等奖教案⑥李建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及其本质
特等奖教案⑦张明:全面辩证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特等奖教案⑧任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特等奖教案⑨李生: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特等奖教案⑩胡嘉苗:“一带一路”上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特等奖教案⑪丁菁: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特等奖教案(12)吕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阶段
特等奖教案(13)张志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角色
特等奖教案(14)李齐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思政课教学参考资料【2020-08-07 更新】